写意画技法简介
来源:书画艺术网转载  书画艺术网编辑部  2009 12,31

    1.笔墨的形态 笔法指各种点、线、面的画法,而以线为主。用笔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变化,又以笔着纸以提按运腕动作的变化,可出现轻重、虚实、粗细、转折等用笔形态。中锋用笔是用途比较广泛的一种笔法,这种线条,运笔时笔尖始终在线的中间运行,具有圆润、厚实、壮健、沉着的特点,无偏枯纤弱之病。画以这种线条为主,易得醇厚、凝重的效果。侧锋是用笔横卧,笔尖在线的一侧运行,线条易得飘逸虚灵的效果。又以笔横卧直拖或逆拖,令笔尖在线的中间运行,又称为卧笔中锋,画出来又是另一种效果。再如逆锋线条比顺锋线条又更能达到涩重的感觉。总之,各种用笔方法,千变万化,在作画中,又往往随机应变,错综复杂交叉在一起,很难说清什么景物应该用什么笔法去表现。作画中,笔着纸上,横拖竖抹,瞬息万变,神幻莫测,有时一根线条兼有中侧锋的变化,顺逆虚实,中锋侧锋都要按写景的需要不断变化。要做到恰到好处,须靠平时的实践积累,用娴熟的技巧去灵活应用。点和面是用笔的另一种形态,也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用笔方法。如点多用来表现树木叶子,树干和石面上的青苔,远山上的一点往往即代表一棵树,有时画长满丛木的峰峦,也用成片的点画出。因此,点的形态也千变万化,举其要者有尖笔点、圆头点、横笔点、直笔点、破笔点、个字点、介字点、松针点等等,被广泛地用来表现画中的景物。点的放大即是面,在画中有时需要用大块墨色在用笔时富有节奏地连续点厾,联成一片,就成了面。有时用点和面相间相叠,画出一座山峰的形态,或一片树木蓊郁茂盛的状貌,也是使用面和点结合的用笔方法。
  与笔法密切相关的是墨法。一张好的画,墨色虽然深厚,但可达到黑而发亮,神采闪烁;有的画,调子虽然淡逸,但使人感到淡而见神,韵味醇厚。这些虽然在墨色效果上表现出来,但关键还是在用笔上。如上所述,如没有以力为基质的只用笔画成的墨块或墨线,只能是没有骨力的墨痕或墨团而已。用笔不当,用墨就容易发腻,浮烟涨墨充塞画面,用来表现景物,则黯然失神。所以,好的墨法,包含有色彩的观念。古人说“墨分五色”,即是比喻墨色与水混合后,运用高度的用笔技巧,在宣纸上产生干、湿、浓、淡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墨色变化,这种变化,足以充分画出大自然丰富变幻的情状,蓊勃氤氲之气息,反映出山石林麓,云水浮动等各种自然现象的生动的神韵。中国画中以这种纯墨色来表现景物的形式就是水墨画,写生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水墨变化的特点来表现种种复杂变化的景物。
    墨法分浓、淡、焦、湿、破、积、泼等诸种变化。各种墨法,在画中要综合运用,浓、淡、干、湿要形成对比。特别是破墨与积墨,更是山水画中的两种重要墨法,因为山水画要表现出景物的复杂层次,使人感到深厚,必须通过笔墨相叠、相间的对比互相识、破,造成笔中有笔,墨中有墨的效果。一般是先破后积,在作画过程中,根据表现景物的需要,或先用浓墨画,再用淡湿墨破,干后,视具体效果再在上面积,如此,不断反复积、破,直至感到已充分地把画意表达出来为止。在重叠笔墨进行积、破时,用笔要有骨力而肯定,笔路要清晰,笔墨要叉开,在反复积、破中,后一遍的笔路要顺着前一遍的笔路加,复加的线条要灵活松动,讲究笔意,努力做到笔与墨浑然一体,层次多而不乱,墨色有对比而不平。
2.笔墨与造型
  笔墨本身,如一条线、一个点、一团墨块是不能说明它表现了什么东西,只有用它作为造型的手段,才能在画中化为具体的形象。所以各种变化的线条、墨块都要在作画时调动起来,为表现景物服务,做到构成景物和各个局部的笔墨都妥贴地、统一和谐地和形态、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笔墨不是很妥贴地依附在具体形象之中,再好的笔墨也要从画面中跳出来,破坏了画中形象和意境的塑造,这样的笔墨便成了败笔。
  笔墨为表现景物眼务,首先反映在各种线条的刚、柔、挺、直、圆、曲、转、折等各种形态变化要适应景物形体的塑造需要。如画树干,其质感坚硬挺拔,形态曲折多变,树皮毛糙多疤,用笔时线条皴控就要松毛凝重,笔的转折处要直中带曲、柔中见刚,如果用状如游丝,软弱无力或者用剑拔弩张、平铺直拖的笔墨就画不出真实树木的质地感觉。画树木是这样,其他景物也是如此,如画云,其形态是轻盈飘荡,用笔就不能太粗重坚硬。反之,如画石,其质地厚重粗糙,笔墨就不宜太纤细柔软。总之,笔墨线条的运用,必须要根据表现景物的需要来灵活掌握。其次,笔墨的各种变化,如虚、实、轻、重、浓、淡、干、湿、粗、细、中锋、侧锋等在构形过程中要做到恰到好处。使画在每一部分结构上的线条都和谐地妥贴而有变化地和景物形体密切结合。画山石,各种笔墨变化,通过勾、皴、擦、染的方法组织在一起,按造型的需要,灵活运用,山石面的凹凸起伏、前后空间距离,转折处,都须用不同的笔墨变化去构成。山石如此,其他景物也一样,画树,构成树干的各部分线条都是按这样的原则组织在一起,使笔墨在组织中达到变化中求统一,更好地为表现对象服务的目的。其间,勾与皴要密切结合好,勾是景物的外轮廓,往往也是面的转折处,用皴来表现景物内部的质,与外部的勾相联系,勾皴互相结合,可充分地画出物体的结构和体积感。皴笔线条画得较粗重、较浓、勾勒线条较虚、较淡,这样笔墨较实的部分就凸出来,而较虚的部分就转了过去。这些笔墨构形的规律,我们应该在作画中好好去体会,不断积累经验。用笔要为表现景物服务,用墨也是如此。墨色的各种变化与用笔结合在一起,可表现眼前景物复杂状貌。如画烟云蒸蔚、草木丛生的感觉,则宜多使用湿墨、破墨、积墨,造成“元气淋漓嶂犹湿”的感觉。《大别山天堂寨》写生,为表现晚春季节山上草木滋生、岚气浮动、山色蓊郁的感受,就使用了破墨画法。先用干笔皴擦,接着趁湿再用水分饱满的淡湿墨大面积点虱,任其自然渗化,再视具体情况用浓墨破,加强层次,干后再在其上用积墨法进行整理,这样通过反复积、破,直到作品中景物形象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为止。再如画中墨色浓淡的总体色调,对形成画面情调、意境也有很大的关系。色调淡,则易得淡雅清和的画面效果,色调深就给人一种深沉、幽邃的感觉。这些都需要在写生中为了表达对景物的感受而决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景物和画中的意境,因而它也是意匠经营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种焦墨山水,是纯以干笔焦墨来画的。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虽然较少,但是利用笔法上虚实轻重的变化和笔法本身的情趣画出来,也可以达到有对比而不平,可表现出画面的一种特有的韵味和效果。
在写生中,笔墨表现一般不拘于纯客观地模仿对象的光与色,而要着眼于捕捉它的形态、神韵和结构。首先,在总体气氛感觉上要与对象保持一致,尊重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接着努力设想用具体的笔墨去加以表现。用笔墨自身的变化规律,对眼前景物作能动的调节,即是用各种虚实、轻重、浓淡等笔墨,借助疏密、轻重、穿插、参差等构图上的形式美规律,按景物的结构特点来画。
3.笔意和笔势
  虚、实、粗、细、浓、淡、干、湿等是笔墨本身的表现形态;疏密、聚、散、穿插、参差等是笔墨在构形过程中的组织规律,它们都和景物的形态与结构紧密结合,为造型服务。
  作画时,笔触到纸上,在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意境的过程中,笔下线条和墨点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以及疏荡、绵密、断续、聚散、交错等等变化,都紧扣着对景物产生的刹那间的心境活动,在构形的同时,在笔墨线条的变化中,也流露了人的感情。因此,在画中,情、境、形、意、笔是一个统一体。
  笔墨传情,是通过用笔的节奏、顿挫、迅速和各种笔墨形态的相互联结和呼应来体现,而笔的运动又是受作画时内心情感驱使命进行的。对景写生时,画者感情的来源即产生于现实景物对人的心的刺激,人因外界自然美的作用,有了作画的激情,在用笔墨去塑造具体景物形象的时候,笔下的各种笔墨变化必然糅和着画者对景物的主观感情,用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去造型,人的感情也必然与画中的景物糅和在一起了。这种笔墨的特点,原是中国画优良的技法传统,中国画素有“一笔画”之称,在意念和情感控制下的用笔,就是要求笔墨之间点划传情。只有在写生中做到人的感情、意念与客观景物真正沉浸在一起,并以同样专注的感情来运用手中的笔,使情、景、笔、意达到高度统一的时候,笔墨的这种写景传情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作画时,根据造型的需要,在人的情感、意念指挥下,各种笔墨线条之间,通过呼应联系,相就相让,疏密穿插、变化平衡等形式美规律组织在一起,来表现景物的形态和结构,共同为塑造画面意境眼务。这种在人的情感控制下的用笔形态,即是笔墨中的笔意和笔势。笔有“意”与“势”,它赋予和倾注了笔墨中人的精神与情感。用这种富有情感的笔墨去造型,景物的形与神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笔墨的“意”、“势”迹化为画中的艺术形象,就表现为景物的形态气势的相互联结和呼应;反言之,即是要求画者面对景物,在充分感受到对象的动态气势、节奏韵律的基础上,用相应的笔意、笔势去进行表现,并努力把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它传递出来。为峡江石壁的写生,面对景物时感受到石壁气势线条上的一种节奏律动,运笔时,则就按照对象给予的这种节奏感进行,努力把对象给予的这种节奏意蕴通过笔墨体现出来。
  对景写生时掌握好这点,笔墨在造型中就取得了能动的地位,不会在写生中看一眼,画一笔,被动地追求模拟景物而造成笔死气断的状况。这要求画者在对景物作全面观察理解,尊重客观对象和画者自身真实感受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景物的形、神、势,借助形象记忆,发挥笔墨特点,大胆落墨。笔落纸以后,再按笔墨出现在画面上的实际效果,根据造型的需要和笔墨组织的自身规律,不断作随机应变的调整。落笔时要心有定力,先后有序,笔笔生发,控制好笔墨的快慢节奏,画好一个局部再生发到另一个局部地逐层铺开,使画中的景物与笔墨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这样气脉疏通,气韵也自然生动。其间,眼、脑、手三者要互相配合默契,构图、笔墨、造型、造境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量把眼前之景和在脑中蕴酿成熟的意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使笔与景、笔与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4.笔墨的构成形式与形式的创造
  山水画写生通过笔墨来完成对景物形象的塑造,还表现在笔墨构成形式的探索创造上。笔墨构形原无定式,虽然景物客观存在,但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用不同的笔墨技法去进行表现,使画出来的效果更符合画者主观上的审美要求。同一景物可以用双勾法来画,也可用没骨法;可以用粗笔写意法,也可以用细笔工写法,作画中笔墨既可以这样组织,也可以那样组织,使画出来的作品既尊重客观存在,更尊重画者内心的主观感受。因为写生不是临摹,现实景物中没有现成的笔墨可资借鉴参考,在考虑如何用笔墨去表现时,自身失去了技法上的参照系。必须通过画者在写生时自己去思索,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尝试,并从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对初学写生者来说,在写生时可以借鉴平时通过临摹学习所得的技法,与客观景物进行对照,创造性地运用,但要避免机械被动地照搬他人所创的方法来硬套。作画时应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学会在写生中融汇贯通地灵活运用既有的成法,进行改造、变通,技法在写生中经过这样一番消化以后,使它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真实感受,从中不断总结出新的表现技法。这样,我们在不断的写生实践中才能逐步积累、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也正是通过对景写生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近代有很多画家通过写生,在推动山水画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实 例,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如李可染、傅抱石等人在 50 年代画的外国风光写生,对国外特有的山川风貌、现代建筑的表现技法作了有效的探索。他们运用传统笔墨,汲取了西洋画中表现光、色、立体、空间的特点,画前人从未画过的景物,创造了新的表现时代特点,个人风貌的笔墨意境。李可染有些山水画吸收了西洋画中侧光表现的技法,用凝重老辣的笔墨画出山间林麓的光感,也是通过观察写生创造出来的。再如石鲁画黄土高原的景色,尝试用破墨法进行皴、擦、点厾,在苍茫润泽中画出了画家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淳朴、浑厚的感受。又如陆俨少 80 年代在井冈山写生,面对茫茫一片林海、满山遍野的修竹丛篁,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创造了点厾结合画山的技法。他画远景中的丛篁,用一种画弧圈圈的方法,真实地表现了客观景物给人的感觉。这些新的方法,前人都没有画过,不到生活中去写生,关在室内苦思冥想是画不出来的。所以在写生中,不断研究新的笔墨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新的程式和符号来联结心与物、情与景,通过写生逐步积累艺术表现语言,正是写生较高阶段所要苦苦求索的东西,我们可以在这些成功画家的艺术实践经验中去悟出个中道理。在写生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笔墨构成形式上的创造性的探索,不断创造出新的程式技法,为山水画创作服务。
写意山水画的一般画法
    写生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具体景物如何去用笔墨进行概括的问题。如光的画法、树石结构的表现方法、云水倒影的处理法等等,面对这些景物,初学者由于缺乏写生经验,常会感到难以下笔。画虽无定法,贵在创造,但如若在写生前对这些规律有一定的掌握,则能更好地帮助写生作品的完成。
    这里把写生中经常要遇到的景物画法作些分析介绍,也许对读者有些启发。由于山水画表现的对象丰富复杂,变化万千,这里也不可能介绍得很全面,况且每种景物的画法变化也是很多的,不必,也不宜作呆板的阐述。读者可以通过平时的实践积累和研究他人的作品,再印证对写生景物的观察、研究,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去运用。
石壁峰峦画法《雁荡古竹洞》。
  画石壁峰峦用勾、皴、擦、染、点的技法,画时,可以先勾后鼓,也可先皴后勾,或勾皴结合,方法灵活。传统画石有各种方法,如披麻皴、解索皴、破网皴、斧劈皴、雨点皴,弹窝皴、折带皴等等,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山石的石质纹理结构创造出来的。我们在写生中不必用这些方法去套用,而应该根据自己对峰、石的观察,抓住岩石纹理结构的特点和因纹理结构的皴褶而形成的线的节律感来运笔,使画出来的峰、石接近自己对它的感受和理解。当然,我们也可借鉴现有成法去灵活变通。
石壁峰峦勾线画法(《黄山写生》及照片。)画巨石凌空的石壁、峰峦如黄山山石,可用各种变化的线条勾出它的结构,线以中锋为主,这样易得凝重厚实之态,边勾边厾,并兼以皴擦渲染,这也是一种画法。
石壁峰峦转折面画法,如陆俨少《雁荡山写生》图 31。石壁峰峦有很强的体积感,山石凹凸面的转折处起伏很多,且受光照以后,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这类景物,如何用笔墨去概括,往往使没有写生经验的人感到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景,一般应着眼于对峰峦体积结构的理解,分析其大的形体结构和透视关系,排除或减弱固定光源的影响,根据画面总体效果来组织笔墨。陆俨少先生这幅雁荡山写生,纯以线条笔墨勾斫而成,对我们研究如何用它来塑造山石的形质很有启发作用。
    色皴点厾结合画石法,如《天目山倒挂莲华》。用勾皴点厾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来画山石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法。作画时,先点厾,后勾皴,边点厾,边勾皴。各种笔墨技法交错混杂在一起运用。点厾上去的墨块要与勾皴线条结合好,既可以表现石面的阴影和苔草,又可使画面的整体笔墨更丰富而有变化。
破墨法和积墨法画峰峦。画各种景物要用不同的笔墨来表现,用破墨法画峰峦易得湿润氤氲的岚气,这里介绍两种。一、先用干笔焦墨以较浓的墨色连勾带皴,或勾皴结合,画出峰峦的形态和结构,趁未干即用淡湿墨阔笔进行点厾,使其自然晕化,但化出来的效果要恰到好处。干后,视具体效果再用积墨法理出层次;二、也有先用浓墨或淡墨交替皴擦,使各种浓、淡、轻、湿的笔墨自然渗化,笔随势转,一笔下去,笔笔跟上,重叠积破,变化自然,似有拖泥带水之感,这也是破墨法的一种画法。
    峰峦点厾画法,如《齐云山色》。
  山上长满了茂密青葱的成片树林,植被很厚。这种景物,主要用各种变化的大小墨点和墨块来画。画时按山脉的起伏变化,结构关系,看准部位,蘸足墨,一气点去。先从近景峰峦画起,遇石壁处连勾带皴。画好一个山峰,再生发到上面一个山峰,其前中景的成片林木,也是边点边厾,利用墨色由温到干,由浓到淡,点子大小错错落落的节奏变化,造成山体的虚实关系。逐层铺开以后,重点部位再用积墨法和破墨法增加层次,调整整体关系,并努力使笔墨之间浑然一体。
《桂林写生》与照片。
  画桂林山,山由石块垒积而成,上布满丛木。这种景物,画时先用线条勾出山的结构和形状,接着用点子和墨块在其上点虱皴擦,并施以淡墨渲染,用破墨和积墨法使层次深厚,直到画出它苍茫松灵的感觉为止,以表现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
    石壁丛树画法
  石壁之上,长满了成片的丛木,这种景色是山水画写生中经常遇到的。画时可先用墨块与点子画丛木,边点边,间或画出一二树干,要着眼于整体气势,不宜一棵一棵地画。接着,很自然地生发到画石壁,也可先画石壁再生发到画丛木,方法步骤不拘。石壁与丛木,墨色上要有对比,石用勾皴法,树木用点厾法,一简一繁,一虚一实,一干一湿,使两者对比而不平。
    树干画法。画树干的方法与画山石一样,画前要认真观察其形态结构,抓住大的姿态和它的树皮纹理结构,并按这一特点来组织笔墨,努力使笔墨去适当表现对象。前人在树干皴法上创造了很多技法程式,如画松树用鳞皴、画柏树用绳索皴、画柳树用人字皴等等,都是按对象的结构特点创造出来的,我们在写生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用勾皴技法去创造性地表现。
    近景树木画法。景物前后关系的处理要符合透视规律和主题刻画的需要。一般前景或主题所在处的树木须作深入的刻画,树干的皴擦技法,树叶的点厾层次须作充分的表现。如画树叶,要根据树叶的整体团块结构,用虚实浓淡相间的办法,一组组地分出它的前后关系,同时注意它的造型,用形式美规律进行调整,使画出来的树木形态更美。
    树木画法。 刊用墨块和点子相间相叠的方法表现各种树木的层次。画成组的树木,
要着眼于整体,不要一棵一棵地画,用笔时,按整体表现的需要来组织笔墨,要心有定力,大胆落墨。其间,墨块、点子的分布和树干线条的穿插变化要有聚散、呼应、主次、平衡等对比关系,积墨和破墨交叉并用,使笔墨组织达到乱而不乱,复杂中见条理和层次深厚的效果。
远中景树木画法。 画远中景树木,要根据构图需要成片来画。用各种变化的墨点,经过疏
密、虚实的组织,从整体着眼来表现人对远景树木的感觉。画烟云迷蒙的云山,树叶黑白虚实的层次变化不宜过多,要把层次统一在黑灰的大调子中,以利更好地表达气氛。 云雾画法,如。
  云雾是写生中经常要接触到的景物,主要有烘染和勾勒两种方法。画云主要使用留白法,留出的白要注意它的形态和气势,烘染衬托的笔墨要肯定而有笔意,这样以实显虚,以黑衬白,云气流动、气韵才会生动。生活中的各种云,变化是很多的,我们可以在写生中,通过认真的观察研究,试用各种方法去进行表现。
    用线条勾云画法,线条应该虚灵松动,而有气势笔意,疏密结合,这样才能表现出云的轻飘浮动的质感。 瀑布画法
    画瀑布的方法是从两侧的石壁峰峦落笔,通过对两旁景物塑造,用以黑显白的手法来衬托瀑布的形态和气势。近景的瀑布多用颤笔法,待稍干,加以淡墨渲染,画出它的厚度和磅礴气势。
     倒影画法。倒影在写生中可以按观察到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一般收西画写生的技法特点,用墨块来画,此图即是一例。光的处理,《富春江畔》。这幅画,利用树干、树叶中透露出来的白,表现景物的光感。即是利用逆光在树干、山石或其他景物轮廓边缘处留出白线或白块,用黑白相间的墨色的呼应和对比来表现。留出的白既起透气和构图上色块的对比和平衡作用,又能表现出阳光的感觉。它不完全是对景物光照效果的如实描绘,而是景物经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运用笔墨规律来表达这一感觉的艺术效果。我
们在写生实践中,还可以进一步探索表现光感的其他方法。 建筑物画法。
  建筑物在山水画写生中是经常要接触到的景物。画建筑物,首先要考虑它的透视关系,与画其他景物一样,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但也要避免因焦点透视的远近关系造成的悬殊的大小差别和强烈的透视变化,如实描绘容易造成画面的不协调。写生中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运用以大观小或以小观大的方法来适当地改变建筑物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即把近景的建筑物适当地推远,或把强烈的透视变化差距相应缩小,运用散点透视中轴测投影画法,使画面透视的整体感觉协调起来。
    建筑物在画中的位置,一般不宜把它置于过于显露的地位,有时可用树木或峰峦石壁把它遮掉一点,虚实藏露要互相结合。具体画时,如无把握可先用炭条或铅笔定下它的大体位置,然后用不同粗细的中锋线条勾出它的结构。一般突出在前面的主线条应多用实笔,墨色可浓重些,转到后面去的地方线条可略虚,但这种虚实变化不宜过大,且要与画面整体的笔墨效果相协调。接着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丰富其层次。近景或画面主题所在处的建筑要重点刻画,如远景则可把它画得简略些。

观点看法
我有观点
站内搜索
资料搜索

内容:
题目:
栏目:
来源:
作者:
帮助

软件下载
资料下载
广告专栏
<%call adlist("ziliao_list.asp",10,25)%>
关于我们 | 管理团队 | 联系我们 | 投资合作 | 隐私声明 | 使用帮助 书画艺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zhshy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鲁ICP备14015971号
技术支持:恩诺科技